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明清地域社會研究
Seminar: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 
開課學期
99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劉石吉 
課號
Hist7135 
課程識別碼
123 M215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共304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為研討班(seminar),主要集中探討1500-1900年間明清兩代地域社會與區域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特質。分題論述地域社會理論,明清社會經濟特徵,明清地方志與地方文獻,地方行政制度,鄉村、市場、城鎮體系,商幫、會館、宗族、民間信仰等。並評介近年來國內外學界有關華中、華南、華北區域經濟與地域社會的研究著作。

課程進度
週次 單元主題
1 課程介紹:從晚明到晚清(1500-1900)/
明清社會經濟史的特徵
2 時代區分與區域研究:明清區域社會經濟史(文獻著作評介)
3 地域社會理論與中國研究(日本關於「地域社會」的論著)
4 明清地方志與地域社會研究(簡介方志與地方文獻)
5 明清地方行政區劃(兼論自然區、文化區、經濟區、行政區)
6 明清江南地域社會經濟(相關研究著作評介)
7 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城鎮體系與地域社會
8 期中討論
9 華中地區社會經濟:皖、浙、贛
10 華中地區社會經濟:兩湖、四川
11 華南地區社會經濟:閩、臺
12 華南地區社會經濟:兩廣與珠江三角洲
13 華北地區社會經濟:魯、晉、陝、直、豫
14 村落、市場、城鎮與都市體系
15 商幫、會館、宗族、民間信仰
 

課程目標
1. 引導學生結合時代區分(時間)與區域研究(空間)概念,加強理解近世中國(Early Modern China 或Late Imperial China)社會發展特徵。
2. 重點介紹相關地方志與地方文獻,以及近年來歷史人類學、歷史社會學、歷史地理學有關明清地域社會與區域研究的論著,期使學生瞭解明清時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概況,作為進一步學術研究的訓練基礎。
 
課程要求
1. 選課同學必須參考《嘉慶重修一統志》、《清史稿•地理志》、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、相關地方志,或有關明清時代地方政區沿革的著作,選取一個省區或府、縣、市鎮為主題,深入瞭解該地域社會的形成、演變與發展特徵。
2. 研讀指定之文獻及論著以備課堂討論。另作口頭報告一次。期末論文或書評論文一篇。以上均為本課程成績考核之主要依據。
評量方式:課堂討論25%,口頭報告25%,期末論文50%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來新夏,《中國地方志》(臺北:商務,1995)
周振鶴,《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》(上海:上海人民,2005)
瞿同祖,《清代地方政府》(北京:法律,2003,中譯本)
G.William Skinner ed.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( Stanford, 1977)(中譯本:《中華帝國晚期城市研究》)
 
參考書目
一、地方志及明清方志研究論著
1.《嘉慶重修一統志》(臺北:商務,1970)
2.《清史稿》(地理志)
3.《大明一統志》
4.譚其驤主編,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(北京:地圖出版社,1982∼1987)(第7冊
元、明代,第8冊清代)
5.(清)顧祖禹,《讀史方輿紀要》(臺北:樂天,1973)
6.牛平漢主編,《清代政區沿革綜表》(北京:中國地圖出版社,1990)
7.《中國歷史地名辭典》(南昌:江西教育出版社,1988)
8.來新夏,《中國地方志》(臺北:商務,1995)
9.黃葦,《方志學》(上海:復旦大學,1993)
10.傅振倫,《中國地方志通論》(臺北:商務,1970)
11.《方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專號》《漢學研究》3卷2期,1985。
12.王德毅主編,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公藏方志目錄》(臺北:漢學研究資料及服
務中心,1985)
13.周振鶴編校,《王士性地理書三種》(上海:上海古籍,1993)
14.巴兆祥,《方志學新論》(上海:學林,2004)
15.巴兆祥,《中國地方志流傳日本研究》(上海:上海人民,2008)

二、明清地域社會、區域經濟史相關研究
1.周振鶴,《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》(上海:上海人民,2005)
2.周天游主編,《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》(西安:西北大學,1995)
3.葉顯恩主編,《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》(北京:中華,1992)
4.趙世瑜,《小歷史與大歷史:區域社會史的理念、方法與實踐》(北京:三聯,
2006)
5.行龍、楊念群主編,《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》(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,2006)
6.常建華,《社會生活的歷史學: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》(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,
2004)
7.陳樺,《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》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,1996)
8.王日根,《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》(長沙:岳麓,2003)
9.張海鵬、張海瀛主編,《中國十大商幫》(合肥:黃山書社,1993)
10.李孝聰,《中國區域歷史地理》(北京:北京大學,2004)
11.鄒逸麟,《中國歷史地理概述》(修訂版)(上海:上海教育,2005)
12.馬正林,《中國城市歷史地理》(濟南:山東教育,1999)
13.顧朝林,《中國城鎮體系:歷史、現狀、展望》(北京:商務,1996)
14.戴鞍鋼,《發展與落差:近代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進程比較研究》(上海:復
旦大學,2006)
15.李長莉、左玉河主編,《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》(北京:社科文獻,2007)
16.李長莉、左玉河主編,《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》(北京:社科文獻,2006)
17.吳琦主編,《明清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》(北京:中國社科,2009)
18.吳琦主編,《明清社會群體研究》(北京:中國社科,2009)
19.彭南生,《傳承與變動:近代轉型時期的城鄉經濟與社會》(武漢:湖北人民,
2008)
20.瞿同祖,《清代地方政府》(北京:法律,2003,中譯本)
21.鄭振滿、陳春聲主編,《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》(福州:福建人民,2003)
22.卞利,《國家與社會的衝突和整合—論明清民事法律規範的調整與農村基層社
會的穩定》(北京:中國政法大學,2008)
23.司徒尚紀,《嶺南歷史人文地理:廣府、客家、福佬民系比較研究》(廣州: 中
山大學,2001)
24.程美寶,《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:晚清以來「廣東文化」觀的形成》(北京:
三聯,2006)
25.馮賢亮,《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》(上海:上海人民,2002)
26.小田,《江南場景:社會史的跨學科對話》(上海:上海人民,2007)
27.唐力行,《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》(合肥:安徽大學,1999)
28.卞利,《明清徽州社會研究》(合肥:安徽大學,2004)
29.江沛、王先明主編,《近代華北區域社會史研究》(天津:天津古籍,2005)
30.張思,《近代華北村落共同體的變遷:農耕結合習慣的歷史人類學考察》(北
京:商務,2005)
31.姜守鵬,《明清北方市場研究》(長春:東北師範大學,1996)
32.喬志強主編,《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》(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8)
33.叢翰香主編,《近代冀魯豫鄉村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1995)
34.郭太楓、廖大偉主編,《東南社會與中國近代化》(上海:上海古籍,2005)
35.王雲,《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》(北京:人民,2006)
36.魯西奇,《區域歷史地理研究:對象與方法-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》(南寧:
廣西人民,2000)
37.戴一峰,《區域性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-以近代福建地區為中心》(長沙:岳
麓,2004)
38.林拓,《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: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》(上海:上海書店,
2004)
39.包偉民主編,《浙江區域史研究,1000-1900》(杭州:杭州出版社,2003)
40.謝宏維,《和而不同: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》(北京:
經濟日報,2009)
41.復旦大學史地中心主編,《港口-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》(濟南:齊魯書社,
2005)
42.陳正祥,《中國文化地理》(臺北:木鐸,1984)
43.周振鶴主編,《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》(上海:復旦大學,1994)
44.施添福,《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: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》(竹北:新竹縣
文化局,2001)
45.張仲禮、熊月之、沈祖煒主編,《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》(上海:上海
人民,2002)
46.張仲禮主編,《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》(上海:上海人民,1996)
47.林濟,《長江流域的宗族與宗族生活》(武漢:湖北教育,2004)
48.黃志繁,《賊民之間:12-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》(北京:三聯,2006)
49.趙秀玲,《中國鄉里制度》(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,1998)
50.程歗,《晚清鄉土意識》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,1990)
51.何朝暉,《明代縣政研究》(北京:北京大學,2006)
52.春楊,《晚清鄉土社會民事糾紛調解制度研究》(北京:北京大學,2009)
53.藍勇、黃權生,《「湖廣填四川」與清代四川社會》(重慶:西南師大,2009)
54.王笛,《跨出封閉的世界: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,1644-1911》(北京:中
華,1993;臺北:五南,2002)
55.吳承明,《中國的現代化:市場與社會》(北京:三聯,2001)
56.楊國安,《明清兩湖地區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》(武漢大學,2004)
57.陳鋒主編,《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展史論》(武漢大學,2006)
58.張曉虹,《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:陝西歷史地理文化研究》(上海書店,2004)
59.張萍,《地域環境與市場空間:明清陝西區域市場的歷史地理學研究》(北京:
商務,2006)
60.杜正貞,《村社傳統與明清士紳:山西澤州鄉土社會的制度變遷》(上海:上
海辭書,2007)
61.秦暉、蘇文,《田園詩與狂想曲: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》(北京:
中央編譯,1996)
62.森田明著、鄭樑生譯,《清代水利社會史研究》(台北:國立編譯館,1996)
63.楊念群、黃興濤、毛丹主編,《新史學:多學科對話的圖景》(中國人民大學,
2003)
64.何炳棣,《中國會館史論》(台北:學生,1966)
65.王日根,《鄉土之鏈: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》(天津:人民,1996)
66.旗田巍,《中國村落と共同體理論》(東京:1973)
67.《森正夫明清史論集》,第三卷〈地域社會、研究方法〉(東京:汲古書院,
2006)
68.《歷史評論》(No.580,1998年8月,東京)特集�「中國地域社會論の現狀
と課題」
69.《歷史評論》(No.582,1998年10月,東京)「歷史の方法としての地域Ⅱ」
70.岸本美緒,《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:17世紀中囯の秩序問題》(東京:東京大
學,1999)
71.森正夫、野口鐵郎、濱島敦俊、岸本美緒、佐竹靖彥編集,《明清時代史の基
本問題》(東京:汲古書院,1997)
72.山本英史編,《傳統中國の地域像》(東京:慶應義塾大學,2000)
73.山田賢,《移住民の秩序: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》(名古屋:名古屋大學,
1995)
74.松田吉郎,《明清時代華南地域史研究》(東京:汲古書院,2002)
75.小山正明,《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》(東京:東京大學,1992)
76.三木聰,《明清福建農村社會の研究》(札幌:北海道大學,2002)
77.溝口雄三、浜下武志、平石直昭、宮嶋博史編,《地域システム》(東京:東
京大學,1993)
78.G.William Skinner ed.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( Stanford, 1977)(中譯本:《中華帝國晚期城市研究》)

附註:此處所列書單為較具綜論及方法論性質者,其餘分區分項專題參考書,將再於課堂中分發介紹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